更新时间:2025-08-28 04:02:08
该剧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美化地主形象 《生万物》中的地主角色与传统认知大相径庭。剧中,宁学祥被塑造成一个“勤俭致富”的典型,甚至出现与狗抢粪肥田的情节,暗示他的财富来源于节俭而非剥削。费左氏则被描绘成节日送米、农忙时发种子的“大善人”,看似关心佃户冷暖。这种叙事选择性地忽略了地主阶级的剥削本质。 二、丑化贫苦农民 《生万物》对贫苦农民的描绘更是令人愤懑。剧中将贫困农民刻画成“懒散、毫无用处”的形象,暗示他们的贫困源于自身不努力而非社会制度的不公。这种叙事完全违背了历史事实。在旧中国,农民遭受着系统性的剥削和压迫。他们辛勤劳作却食不果腹,并非因为懒惰,而是因为大部分劳动成果被地主阶级以地租、利息等形式夺走。 三、歪曲农会运动的歪曲、否定革命历史 《生万物》对农会运动的描绘尤其值得警惕。剧中呈现的农会不是组织农民争取权益的革命组织,而是成了一个“瞎折腾”的机构。剧中农会不是因为被当权者镇压而解散,而是因为“不得人心”,这种叙事,完全违背了历史事实。 四、抗战叙事的偏见 《生万物》在抗战叙事上也存在严重偏见。剧中暗示“穷人家的男丁躲在村里过活,只有富家子弟(费文典和宁可金,还有药材铺掌柜常春) 才奔赴抗日战场,并担任领导工作”,这完全违背了历史事实。真实情况是,广大贫苦农民是抗日救亡运动的主力军。 五、女性角色的扭曲 《生万物》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也存在严重问题。剧中佃户女儿银子不是被地主霸占,而是“主动投怀送抱”,甚至出现“睡一次要五块大洋”的情节,最后变成了“黄世仁和喜儿恩恩爱爱过日子”。这种叙事完全美化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关系,特别是对农村女性的性压迫。 六、创作导向与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生万物》的创作导向反映了当前历史题材创作中的一种危险倾向--历史虚无主义。这种倾向表现为:打着“艺术创作”的旗号,任意篡改历史事实。 今天的年轻人生活在盛世之中,无法理解“饿死人”是什么概念,难以想象卖儿卖女、妻离子散的日子。 这种历史记忆的断层,使得一些文艺作品能够趁机篡改历史,美化剥削阶级,丑化劳动人民。 我们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本来面目。文艺创作可以有一定的艺术加工和虚构,但必须尊重历史本质真实,不能任意篡改历史基本面。 特别是对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更应该保持敬畏之心,真实再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旧社会的苦难不容淡化,土地革命的正当性不容否定。 如果我们允许文艺作品任意美化剥削阶级,丑化劳动人民,那么无数革命先烈的牺牲就失去了意义,我们今天社会的合法性基础也会受到侵蚀。 不能忘了来时路。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不是地主“布施”几包米就能实现的。 我们应该铭记真实的历史,传承革命的精神,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样才能对得起先烈,对得起后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谈《女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