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07 04:02:35
20251006
刚和老妈在影院看完《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有一些话想说。
电影制片人和编剧是易中天,他算是出名很早的文化名人了,因为这层关系,我关注到了剧情设置和台词编排更像是历史教科书的动画演绎,比如人物对白有很多文言,有的来自于课本,“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少年义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人生低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壮士豪情,有的对白我极度怀疑是从史书上原文摘录的句段,这恐怕难以初中低年级及以下人群理解,我妈在电影前半段直接睡着,电影中途一度听到旁边有小孩说“不想看了”,一出影院就听到一个八九岁的小孩子对着父母抱怨“不好看”,我想里面有这种原因吧。不过吊诡之处在于,电影为了让观众“喜闻乐见”,边抖包袱边融梗边讲述,因此电影给人的印象是“想往正剧靠拢的演义”。
最有趣的莫过于电影对曹操形象的改编。很明显,那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曹操,在编剧的鬼斧神工下,一跃变为一个忠于朝廷、匡扶汉室的忠臣形象,情节诸如斩吕布被一笔带过,汉帝给董承杀曹操的衣带密诏的疑虑和矛盾竟最后在君臣互诉衷肠时解开,臣子间的权力斗争、对董承的先斩后奏也被解释为斩奸除恶的正义行为,这显然掩盖了背后曹操僭越杀人的复杂动因;还有曹操和袁绍的关系,小时一起偷东西曹操说的那句“这里有贼”是为救袁还是卖袁?这本是极能拓宽人物深度和性格张力的一幕,但电影未做深挖令人惋惜;叙事上大跨度的快速的时间跳跃,使“史实”够“全”但不够“深”,每每是人物心理和性格的还没来得及铺展,就已完成转变,因此有评论说这部电影应改编为电视剧进行深挖和细节补充,我深表赞同……改编的“槽点”当然很多,不过其背后的文化动因比电影本身更加有趣,一方面是为了迎合青少年儿童观众(虽然文言对白对低龄段观众又太不友好),另一方面,在国庆这一特殊节点上映,电影很大程度上会与当下主流价值观直接对话——汉室作为正统和正义一方出现,维护汉室就是正义就是正确,因此曹操是“好的”,袁绍是“坏的”,官渡之战的胜利是邪不压正,曹操自然成为忠君爱国的典范,符合国庆氛围的爱国精神借助忠君的曹操再现于大荧幕。另外,电影里对历史器皿的复刻(结尾也强调并注明了出处),竟也在不经意间肩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之义。因此,我认为这部电影属于“新主流电影”。
电影的高潮也是精彩之处当属官渡之战,不同于《志愿军》里铺张、血肉横飞的混乱暴力美学,《三国》的作战更讲求对战略的详尽描写,进攻、防守和撤退,短兵相接、万箭齐发和火炮退敌,让观众能够直观感受战略和战术,可以说电影里的官渡之战“精彩绝伦”。
最后,檀健次的配音很好,动画视觉效果还算良心,是中规中矩的这个时代的电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非常喜欢与晋长安
下一篇:不可能平等:如何面对出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