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07 04:03:34
韩国人总是擅长把亲情拍得让人动容。
一把世孙出生时,世子亲手画的龙扇,一碗儿子递出的水——这些原本寻常的小物件,总能在失去中被赋予记忆与悲悯的重量,变成一种怀念的工具。
常常想,为什么中国电影里,这样浪漫而克制的情感元素几乎没有。我们好像不再那么相信“情感的形式感”,不再愿意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挖掘出真心。
中日韩的亲情电影各有风格:中国的更在意叙事和套路化的正确镜头,像是小学日记拽高级语法;
日本的更安静,深挖细节与心理,像是莫言笔下的日常语序;而韩国的,就是用儒家文化在意的亲情脉络批判儒家文化的冷漠与残忍。韩国已经有太多让我喜爱的亲情片了,更确切来说是苦情亲情片,比如《苦尽柑来》里的母女,女儿受到婆家人刁难,母亲第一反应是反思自己是不是给孩子一些不好的榜样。这些心路,新而深邃。韩国的亲情几乎贯穿到每一个韩剧和电影里,更重要的是,他们很擅长于细腻的爱与热烈的直接表达,真让人绷不住。
《思悼》其实不是讲亲情,我们几乎看不到王与世子的亲子互动,也看不到世子和世孙的父子互动,但就是理所当然的把父子相爱这个理念融入在这个故事里,仿佛观众们天然就会相信这个价值观。我怀疑这是不是故意为之…
会忍不住想——英宗究竟有没有后悔过那样残忍的决定,那八天中间后悔过吗?惠庆宫又在怎样的痛苦中改写了对丈夫的感情,这感情的发展是怎么样的?世子的母亲,也是王的妻子,更是被时代与礼教压得喘不过气的女人。她对“离经叛道”的儿子既痛恨又怜惜,她有没有做出任何的努力去改变这个结局,她对世子的爱又是怎么样的?从一个众星捧月的世子变成了众叛亲离的罪人,死后连腿都要被硬生生掰直,这样可怜的人,他身边人都是什么反应?
女性角色在片中太抽象了,同质化,单从电影中,表现得很抽象。
导演用一种极其克制且俗套的闪回方式讲述世子的一生挣扎与悲悯,用宗教般的仪式感描绘血缘与牺牲的苦难。最高明的是在于用儒家理念的背景故事来批判儒家理念,这是中国需要的电影。儒家文化太弱化个体的人,太重视知识与学习,人的地位太弱了,被压抑的感情太多了,跪在中间的儿子何尝不是现代人也应该面对的共同话题。亲情难道不是最重要的吗?儒家文化所推崇的有利于王权统治的道理,难道现在还要被奉为圭臬吗?
太心痛了,这是个真实史料改编的电影。
但就算中国历史更多这样父子相争的故事,好像都没有这么直达心灵被人拍过。也许历史应该被铭记的苦痛太多了,这一点又算得了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演员主动真人向南南麦麸,大开眼界
下一篇:民众在大明是失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