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28 04:02:59
B+8.2 很不错的作品,有所回味,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但或许是由于其克制吧,总觉得力道稍差。相比《扒手》结构没有那么连贯,也没有直接的内省。相比《都灵之马》则更精巧甚至轻快。 选角的形象和十分恰当和典型,表演则简化到甚至有点生硬刻板-尤其是和《扒手》相比。是否有沦为符号化的倾向,还是像拉扎罗那样是不可测的不可知的物自体式的? 这次再看更发现其视听风格的干净利落,简练的转场、正反打,不用全景和远景,引导性强且信息量严格控制。这种近乎洁癖在我看来已经不是克制,反而有些操纵过度了。 当然,被省略和掩藏的冰山才是重要的,尤其是对起承转合没有直接交代甚至还有意略过。 可以看作是诸多事件被驴子串联起来,而意义是拼凑而后产生的-类似于蒙太奇?这在布列松的访谈中有详细说明。本片拍摄了十几年,困难集中于如何将其串联起来又不成为系列短剧,或程式化的设计,而是自然且紧密交错的;如何将围绕一头驴子一成不变的生活展开戏剧上升的故事。因此最终他将玛丽的故事作为平行对照。 事件和角色都以驴子作为核心。而这个白纸一般的形象投射出也如同镜子一样反射出人类的本质。 一方面,驴子遭受着无故的不幸与恶, 热拉尔像恶的化身,像农夫与蛇,接受各路好人的帮助却不加节制、不知感恩,反而愈加猖狂。单最终未收到惩罚。同样的对比在买走巴特萨的面包师的话中可以看出,Marie的父亲最终一无所获。 而那个窝囊不争气的善良的阿诺德,则也如驴子般,任劳任怨直至死去。 正如布列松在访谈中说的,“这头驴子,是一头注定被与爱欲主义(eroticism)——希腊式爱欲主义——相联系的动物,与此同时,它有一种精神性,或者说基督教的神秘主义:驴子至少被表现于八十座我们的教堂与天主教大教堂中,它在两部《约法书》——《旧约》与《新约》——中的动物造物中有重要位置。所以它是十分重要的动物。” 驴子是别有意味的动物, 犹如圣徒拉扎罗或沉默的上帝,影射出每个人的一生:可以和玛丽互文、也可以和阿诺德互文,逐渐失去,最终落得不堪的下场。 另一方面,驴子巴特萨作为一面镜子,它见证也反映了了人类的罪恶,然而关键在于它究竟有没有人格和灵魂? 究竟是像拉扎罗那样反映出神在人世的悲剧和怜悯,还是像伯格曼那样叩问不存在却旁观的上帝? 总之,命运是不公的天平,混乱和罪孽对道德秩序进行公然亵渎和倒错。 ps.很惊喜地发现两条线的想法和布列松自述不谋而合:“两条故事线向我呈现。第一条是我们将认同一头驴的生活,与我们看待一个人的生活是一样的:童年(爱抚);成熟期,是人的也是驴子的(工作);然后,才能或天才;最后,在死亡之前的神秘阶段。另一条是:驴子将从一个主人手中到了另一个主人手中,每一个主人将代表一项人类的罪。每个主人都将因其受苦,方式不一,最后因其而死。” ps. 安妮·维亚泽姆斯基的生平真有趣。本片初次出演,还是作为莫里亚克的外孙女。据说拒绝了比他大三十多岁的布列松求婚,次年和戈达尔秘密结婚。此后,又和利奥塔成为精神伴侣。 作为戈达尔的第二任妻子,和其第一任妻子安娜无论姓名还是长相都太过于相似,以至于我一度没有分辨出来。虽然履历起点相似,但此后走向却几乎相反。据说戈达尔的第三任妻子也叫安娜…难道是缪斯? 维度 ★(1-10) 备注 思想深度(学术文本价值) 8.4 个人感受(观众传播价值) 8.2 叙事水平(文学价值) 8.3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专业价值) 8.3 25.5.18百子湾 该死,又来晚了二十分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余生有涯》:没有惊喜不会失望
下一篇:以血换血
今晚锁定,不见不散!
